最新刊期

    2019 23 6
    • 李德仁,张过,沈欣,钟兴,蒋永华,汪韬阳,涂建光,李治江
      2019, 23(6): 1011-1022. DOI: 10.11834/jrs.20199327
      摘要:珞珈一号01星是兼具遥感和导航的一星多用低轨维纳科学试验卫星,本文针对珞珈一号01星夜光遥感设计与处理,详细介绍了卫星平台的有效载荷及平台设计;面向科学的试验目标,制订了科学的夜光成像任务计划,实现了全国夜光一张图任务规划;提出了面向珞珈一号01星的在轨几何辐射定标模型;研制了支持WEB端及移动端访问的数据共享服务系统;针对夜光遥感数据在社会经济应用问题,提出了发展指数和未来发展指数的珞珈一号指数模型,并通过相关实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珞珈一号01星可为社会经济参数估算、重大事件评估、渔业监测、国家安全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珞珈一号01星;夜光遥感;成像任务规划;几何辐射定标;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珞珈一号指数   
      795
      |
      340
      |
      27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340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郭华东,张露
      2019, 23(6): 1023-1035. DOI: 10.11834/jrs.20199398
      雷达遥感六十年:四个阶段的发展
      摘要:雷达遥感问世60年来已经历了4个阶段的发展,其在对地观测中的作用正日益凸显,已经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4个阶段分别是单波段单极化阶段,多波段多极化阶段,极化和干涉阶段,以及以双/多站或星座、高时序高分宽幅、3维成像为代表的新阶段。本文结合作者长期在雷达遥感领域的研究经历,总结和回顾了雷达遥感的阶段发展和具有里程碑式的代表性技术;从观测技术、数据处理和应用角度阐述了新阶段雷达遥感的发展趋势,以及雷达遥感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结合的思考;最后着眼未来,介绍了月基雷达对地观测平台的前瞻性研究。  
      关键词:雷达遥感;四阶段发展;回顾与展望;月基雷达对地观测   
      688
      |
      434
      |
      13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266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赵文波
      2019, 23(6): 1036-1045. DOI: 10.11834/jrs.20199162
      “中国高分”科技重大专项在对地观测发展历程中的阶段研究
      摘要:系统梳理1998年民用航天管理机构调整,特别是2005年天地一体化结构调整实施以及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下称高分专项)从2007年开始论证到实施至今10余年发展历程,揭示行业发展基本规律,首次将中国民用遥感行业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阐述了每个阶段主要特征、面临的问题以及创新管理实践;首次将高分专项十年历程明确为一个发展阶段,提出本行业未来发展要在高分专项阶段成果基础上,推动遥感行业继“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成功后,向“体系效能型”转变,再次引领和推动中国对地观测新体系建设。  
      关键词:航天管理;高分专项;单星试验应用;单星天地一体化业务服务;多星天地一体化业务服务;体系效能型;对地观测新体系   
      588
      |
      149
      |
      6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3819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廖小罕,肖青,张颢
      2019, 23(6): 1046-1052. DOI: 10.11834/jrs.20199422
      无人机遥感:大众化与拓展应用发展趋势
      摘要:当前遥感领域各个国家不断加大投入,星载数据资源日益丰富。伴随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发展与深入应用,遥感在宏观层面上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应用,对于全球变化以及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数据源。我国已经成为国际上的遥感大国,高分专项的实施标志着民用航天遥感进入亚米级时代。但是,由于空间分辨率与重访周期之间的矛盾,高分辨率卫星数据的可获得性尚不能满足一些不断增长的应用需求。国内遥感应用尚停留在宏观层面,主导是政府部门,用户也是政府各级部门。遥感在满足大量微观和大众具体应用层面尚没有落地。无人机遥感的出现与快速发展,为促进遥感应用落地起了很好的助推作用,无人机遥感在区域信息精细化上具有高科学价值,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频次、高性价比等特点,可以与卫星遥感能力形成互补,缓解了高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的矛盾,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了空间和时间的辩证统一。当前无人机遥感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呈现出一些极具特色的应用前景,尤其是无人机“遥感+”应用发展迅猛。同时,发展过程中也还有诸多政策、技术与方法方面的问题。本文在总结无人机未来发展趋势的同时,对无人机遥感的发展,从政策、技术与应用等层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无人机(UAV);遥感应用;大众化;遥感+;发展趋势   
      801
      |
      329
      |
      28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364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王斐,覃志豪,樊伟,张胜茂
      2019, 23(6): 1113-1122. DOI: 10.11834/jrs.20198151
      摘要:云下对地表温度一直是热红外遥感研究的难点,云下地表温度的变化不仅受到到达地表的辐射强度的影响,还与地表覆盖类型的热力学性质有关,本文通过开展野外观测实验,并利用地表能量平衡模型模拟地表温度在不同辐射条件的变化情况,以期获得不同地表类型的地表温度与辐射变化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在云覆盖情况下,到达地表面的辐射值减小,地表温度也随之减小,当云覆盖前地表温度越高,云覆盖后地表温度的变化幅度就越大,不同地表类型的云下地表温度在单位时间(min)内发生的温度值的单位变化量所需辐射值的变化量与云覆盖前温度高低呈线性关系。在长时间云覆盖情况下,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随着云覆盖时间的增加而不断放缓,当云层覆盖一定时间(10—20 min)后,地表温度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关键词:遥感;地表温度;云覆盖;地表能量平衡模型;热红外   
      561
      |
      81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340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张涛,万玲,吕孝雷,洪峻
      2019, 23(6): 1123-1131. DOI: 10.11834/jrs.20197452
      摘要:星载重轨干涉SAR卫星在高程测绘和形变测量中有着全天时全天候和大范围的优势,其中干涉基线是决定干涉性能的重要指标,而卫星重访轨道对干涉基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对现有高分三号干涉数据轨道参数的分析,发现干涉基线相比国外先进卫星过长且稳定性有待提高。本文通过对相对轨道根数和机动控制的分析,得到满足重轨干涉SAR系统要求的稳定基线。以第一次观测的轨道为参考轨道,基于在摄动情况下重复观测轨道与参考轨道的相对轨道根数,计算得到重轨干涉基线的变化规律,并对不同纬度的观测目标进行了样例分析。在基线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利用机动速度和相对轨道根数的关系,进一步计算得到满足基线状态需求的机动控制方法。通过实际数据分析,给出了相对轨道根数变化对初始理想构型的影响,验证了重轨干涉基线变化规律符合本文的分析,并利用仿真样例给出了使得重轨干涉基线达到预期要求的机动控制方案。实际数据和仿真实验表明该模型能够通过可长时间观测并准确获得的轨道根数直接计算基线状态,并能从干涉基线需求出发,快速准确的得出对卫星的控制策略。  
      关键词:重轨干涉SAR;干涉基线;相对轨道根数;轨道控制;高分三号   
      635
      |
      230
      |
      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410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杨以坤,历华,孙林,杜永明,曹彪,柳钦火,朱金山
      2019, 23(6): 1132-1146. DOI: 10.11834/jrs.20198053
      摘要:地表温度在全球能量平衡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新一代高分辨率卫星高分五号卫星(GF-5)搭载的全谱段成像光谱仪有4个40 m空间分辨率的热红外波段,可以提供高空间分辨率的地表温度信息。本文提出了适用于全谱段成像光谱仪的温度与发射率分离TES(Temperature and Emissivity Separation)算法同时反演地表温度和发射率,为了提高大气校正精度,算法加入了水汽缩放WVS(Water Vapor Scaling)大气校正方法。首先利用Seebor V5.0全球大气廓线库构建模拟数据对算法精度进行了评价;然后利用张掖地区11景ASTER影像作为替代数据和同步的地面实测数据对算法精度进行了验证。模拟数据结果表明加入WVS方法后TES算法反演地表温度的RMSE由2.59 K降低到1.54 K,4个波段地表发射率的RMSE分别从0.122、0.12、0.102和0.037降低到0.042、0.04、0.028和0.026;地表验证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反演的地表温度与站点实测值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平均Bias由1.08 K降低到0.47 K,RMSE由2.17 K降低到1.7 K;反演的各波段地表发射率与地面实测结果误差均小于1%。因此,本文提出的温度与发射率分离算法具有较高精度,可以利用GF-5数据获取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的地表温度和发射率数据,服务于其他相关研究。  
      关键词:遥感;地表温度;地表发射率;高分五号(GF-5);WVS;温度与发射率分离   
      810
      |
      148
      |
      1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405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丁安心,焦子锑,董亚冬,张小宁,何丹丹,崔磊,尹思阳,常雅轩
      2019, 23(6): 1147-1158. DOI: 10.11834/jrs.20198037
      摘要:全球MODIS冰雪反照率产品在定量遥感中有着广泛应用,但由于该产品的业务化算法是建立在表征植被—土壤系统基础上的罗斯表层(RT)李氏稀疏互易核(LSR)的二向性反射分布函数(BRDF)模型(简称为RTLSR),因此该模型对冰雪的二向性反射及反照率的反演能力有待评估。本文基于地球反射极化和方向测量仪(POLDER)的多角度冰雪反射率数据,综合评估了RTLSR模型在表征冰雪二向反射及反演反照率等方面的能力。为量化评估结果,本研究基于渐进辐射传输(ART)模型,从POLDER冰雪数据中筛选出高质量数据,使用ART模型拟合的高质量结果作为参考,比较结果表明:(1)在表征冰雪方向性散射方面,RTLSR模型整体拟合精度较低。在1020 nm波段,其均方根误差(RMSE)最大可达到0.0498,相较于ART模型的拟合结果偏高了约53.70%;(2)在反演冰雪反照率方面,RTLSR模型与ART模型反演结果也存在差别,其决定系数为0.529,均方根误差为0.0333,偏差为-0.0274,基于RTLSR模型的反演结果低估了ART模型的反演结果。为了使核驱动模型能更准确地表征冰雪BRDF特征和反演反照率,该模型需要针对冰雪散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POLDER;BRDF;RTLSR;ART;冰雪反射特征;冰雪反照率;模型评估   
      589
      |
      202
      |
      3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290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李国元,高小明,陈继溢,赵严铭,莫凡,张悦
      2019, 23(6): 1159-1166. DOI: 10.11834/jrs.20197548
      资源三号02星激光测高数据质量分析
      摘要:近几年来,中国的对地观测卫星激光测高技术发展较快,资源三号02星上搭载了国内首台对地观测的卫星激光测高试验载荷,在后续的高分七号、陆地生态系统碳监测卫星上均装备业务化应用的激光测高仪,开展国产对地观测卫星激光测高数据质量分析研究非常必要,能有效填补国内空白并推动相关技术发展。本文对资源三号02星载荷的激光测高数据进行了严密几何处理,重点从夜间观测、卫星小角度侧摆、海面区域等不同条件下的数据质量进行了分析,对数据的平均可用率进行了统计分析。试验表明,资源三号02星激光测高仪能获得约30%有效测高数据,在夜间数据有效利用率略有提高,在大型水面也能获得有效数据,经后处理后在平坦地区验证的绝对高程精度优于1.0 m,部分点高程精度优于0.5 m,硬件本身的测距精度和卫星姿态测量误差是主要的误差源。相关结论对于后续国产卫星激光测高载荷的研制以及数据后处理和应用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遥感;卫星激光测高;资源三号02星;数据处理;质量分析;卫星侧摆;夜间观测   
      572
      |
      197
      |
      7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298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林昱坤,王楠,张立福,岑奕,孙雪剑,卢涵宇,童庆禧
      2019, 23(6): 1167-1176. DOI: 10.11834/jrs.20198118
      独立成分分析的高光谱异常变化检测
      摘要:遥感探测到的小目标信号一般是弱信号,利用传统的高光谱异常变化检测方法直接抑制背景来突出异常变化目标,往往导致小目标弱信号同时被抑制,造成目标探测率低、虚警率高。基于独立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弱信号小目标的高光谱变化检测模型,该模型首先通过投影寻踪将异常变化影像投影到独立成分,突出异常变化目标,然后再抑制背景,从而达到异常变化目标和背景的有效分离。该模型可以有效降低虚警率,提高探测率。利用模拟数据和真实数据进行了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模拟数据得到的探测精度为99%,利用真实数据得到的检测精度为86%,与传统异常变化检测算法相比,精度最高提高了9%。本文研究方法适用于弱信号小目标的高光谱异常变化检测。  
      关键词:独立成分分析;异常变化检测;投影寻踪;亚像元;遥感;高光谱   
      560
      |
      218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313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张卓,王维和,王后茂,王咏梅
      2019, 23(6): 1177-1185. DOI: 10.11834/jrs.20198095
      相对湿度对吸收性气溶胶指数的影响
      摘要:为提高风云三号气象卫星(FY-3)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TOU)观测数据得到的吸收性气溶胶指数AAI(Absorbing Aerosol Index)或AI(Aerosol Index)的可靠性,需要了解AAI指数与相对湿度之间的内在关系。本研究利用大气辐射传输模型DAK(Doubling-Adding KNMI)分别模拟了在城市气溶胶和乡村气溶胶模式下AAI同相对湿度之间的关系,并将结果同已观测到的实际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相对湿度呈高值时AAI指数出现很大的变化,但相对湿度对两种气溶胶模型的影响具有相反的效应,分析显示当大气中含有吸收性气溶胶如含碳类气溶胶(在中国北部的污染过程中很常见)时,AAI结果对RH(Relative Humidity)有很强的依赖。在应用AAI指数产品检测污染过程中需要注意气溶胶的具体类型和相对湿度的影响,必要时在高相对湿度过程中进行数据校正或剔除。  
      关键词:遥感;吸收性气溶胶指数;相对湿度;DAK;PM2.5;FY-3B/TOU   
      545
      |
      80
      |
      1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388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卢晓光,蔺泽山,韩萍,邹璨
      2019, 23(6): 1186-1193. DOI: 10.11834/jrs.20198384
      摘要:针对复杂PolSAR图像场景中机场目标区域检测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自适应无监督分类的机场目标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首先对极化SAR相干矩阵分解提取PolSAR图像的特征值图,转化为超像素图实现图像去噪及降维。然后用SLIC超像素分割算法分割构造超像素。基于超像素图构建极化分类特征,并采用无监督的谱聚类方法提取出疑似机场跑道区域,其中的类别数确定利用VAT-DBE(Visual Assessment of cluster Tendency-Dark Block Extraction)算法获得。最后,在疑似区域内结合跑道结构特征进一步辨识检测出场景中的机场跑道区域。利用美国UAVSAR系统采集的多组全极化SAR实测数据对算法进行验证,并与两种已有的无监督跑道检测算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快速准确检测出机场跑道区域,处理耗时可减小80%以上。具有更好的鲁棒性。  
      关键词:遥感;PolSAR图像;机场跑道区域检测;超像素图;自适应无监督分类;谱聚类   
      652
      |
      115
      |
      3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3611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王宇,杨艺,王宝山,王田,卜旭辉,王传云
      2019, 23(6): 1194-1208. DOI: 10.11834/jrs.20198141
      摘要:高分辨率遥感图像建筑物分割的实质是构建一个输入图像到分割结果之间的高维强非线性映射模型。然而,建筑物可能遍布整幅遥感图像,则在语义分割过程中,当前像素点可能与非邻域的像素点存在直接关系。为了更加精确地逼近建筑物分割的真实映射模型,克服道路、建筑物错层和阴影的影响,提高分割精度,本文以深度残差神经网络为基础,构建Encoder-Decoder的深度学习架构,自动提取建筑物的特征,学习建立高维强非线性分割模型;同时,通过条件随机场的成对势函数调节当前像素点与其他像素点之间的关联关系,从而构成全连接条件随机场对Encoder-Decoder的分割结果进行调节,提升分割精度。在全连接条件随机场的计算过程中,采用循环神经网络的运行机制来完成均值场的计算,这将条件随机场与深度神经网络有机融合,实现了Encoder-Decoder和全连接条件随机场参数的同步训练。实验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深度神经网络条件随机场方法能有效克服道路、建筑物错层和阴影的影响,提升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中建筑物的分割精度;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对多分辨率遥感图像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  
      关键词:高分辨率遥感图像;深度神经网络;条件随机场;建筑物分割   
      633
      |
      1194
      |
      8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395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王健,蒋玲梅,寇晓康,崔慧珍,杨建卫
      2019, 23(6): 1209-1222. DOI: 10.11834/jrs.20198097
      根河地区冻融监测和降尺度算法的验证分析
      摘要:高分辨率地表冻融监测对研究根河地区碳氮循环、水土流失和土壤冻融侵蚀非常重要。本文采用Kou等(2017)提出的被动微波亮温降尺度方法和1 km空间分辨率的温度数据,将0.25°空间分辨率的被动微波亮温降尺度至0.01°空间分辨率。利用通过模型模拟与实验数据发展得到的冻融判别式算法DFA_Zhao(Discriminant Function Algorithm)和改进的冻融判别式算法DFA_Kou(Improved Discriminant Function Algorithm),基于降尺度前后的被动微波亮温监测根河地区的地表冻融。以根河地区2013年7月—2015年12月的地下0—5 cm深度的实测土壤温度检验这两种冻融判识算法的分类精度。结果显示,降尺度前后两种冻融判识算法整体判对率差异在6.72%内;DFA_Zhao算法融化判对率的均值比DFA_Kou算法高10%,DFA_Kou算法冻结判对率均值比DFA_Zhao算法高1%。两种冻融判别式算法的冻结判对率均在90%以上,升轨期的融化判对率均在80%以上,但两算法降轨期的融化判对率较低,在40%—82%之间。同时,还进一步讨论并分析了两种冻融判别式算法和被动微波亮温降尺度方法可能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可能的改进方向。  
      关键词:AMSR2;地表冻融判识;降尺度;被动微波;冻融判别式算法   
      610
      |
      114
      |
      5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3490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吴浩,王先华,叶函函,蒋芸,段锋华,吕松
      2019, 23(6): 1223-1231. DOI: 10.11834/jrs.20198107
      摘要:大气温室气体监测仪GMI(Greenhouse gases Monitor Instrument)是高分五号(GF-5)卫星载荷之一,主要用于全球温室气体含量监测和碳循环研究。高精度反演是卫星大气CO2遥感的基本需求。地表反射率影响卫星遥感辐射量及辐射传输过程中的地气耦合过程,严重制约着CO2的反演精度,针对GMI开发高精度的大气CO2反演算法,地表反射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城市是CO2重要的发射源,且城市下垫面存在明显的二向反射特性,加上城市大气条件不良,复杂的地气耦合效应存在这都考验反演算法的准确性和鲁棒性。本文针对北京城市地区,利用2011年—2016年共5年的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地表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 Distribution Function)数据,构建了适合利用单次观测数据反演的BRDF模型,并提出一种同时反演地表BRDF参数和大气CO2含量的算法。结果表明在550 nm波长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Aerosol Optical Depth)小于0.4时,大部分GMI模拟数据的反演误差控制在0.5%(~2 ppm)内。利用GOSAT (Greenhouse gases Observing SATellite)实测数据的反演结果与修正后的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NIES(National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反演结果进行对比,其平均误差为1.25 ppm,相关性达到0.85。本算法满足GMI数据在北京城市区域高精度CO2反演的需求,并使得反演高值气溶胶区域数据成为可能,增加了GMI观测数据的利用率。  
      关键词:高分五号;GMI;CO2反演;BRDF;气溶胶   
      646
      |
      204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3775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马培培,李静,柳钦火,何彬彬,赵静
      2019, 23(6): 1232-1252. DOI: 10.11834/jrs.20198071
      中国区域MuSyQ叶面积指数产品验证与分析
      摘要:对多源遥感数据协同生产的2010年—2015年中国区域1 km空间分辨率5天合成的MuSyQ(Multi-source data Synergized Quantitative remote sensing production system)叶面积指数LAI产品进行验证。参考现有的LAI产品(MODIS c5,GLASS LAI)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部分农田和森林站点可用的LAI地面测量数据,从时空连续性、时空一致性、精度和准确性等方面对中国区域的MuSyQ LAI产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 MuSyQ LAI产品在保证精度优于MODIS产品的情况下,时间分辨率和时空连续性均有提高。MuSyQ LAI与其他LAI产品(MODIS c5,GLASS LAI)在整体上有很好的一致性(RMSE=1.0,RMSE=0.81),但对常绿阔叶林高值处的描述不稳定;(2) 与LAI地面测量数据相比,MuSyQ LAI产品与地面参考图对比结果较好(最高相关性(R2=0.54)和较低总体误差(RMSE=0.96)),其在阔叶作物生长季高值处有些许低估且在某些阔叶林站点有些高估。整体上,MuSyQ LAI产品呈现出较高的精度,可靠的空间分布和连续稳定的时间分布,且对森林LAI的描述具有更可靠的动态范围。  
      关键词:遥感;叶面积指数(LAI);MuSyQ;多源协同;验证;MODIS;GLASS;中国   
      655
      |
      1028
      |
      9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329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曹引,冶运涛,赵红莉,蒋云钟,王浩
      2019, 23(6): 1253-1268. DOI: 10.11834/jrs.20198144
      草型湖泊总悬浮物浓度和浊度遥感监测
      摘要:草型湖泊水质遥感监测中水生植物会造成“水体—水生植物”混合像元问题,针对因混合像元导致草型湖泊水生植物覆盖区域水质难以直接利用遥感监测的问题,本文以草型湖泊微山湖为研究对象,提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总悬浮物浓度和浊度分区监测方法,实现微山湖水体总悬浮物浓度和浊度的时空变化监测。基于获取的2014年7月—2015年6月覆盖微山湖的多期高分一号(GF-1) WFV和HJ-1A/1B CCD影像,利用归一化水体指数将微山湖区分为水生植物覆盖区和水体区。针对水生植物覆盖区,利用时序MODIS NDVI数据获取微山湖主要水生植物的时谱曲线,识别不同水生植物的物候特征;基于不同物候期内的水生植物对总悬浮物浓度和浊度的指示作用,对微山湖水生植物覆盖区水体总悬浮物浓度和浊度进行定性监测。针对水体区,分别构建水体总悬浮物浓度和浊度的单波段/波段比值模型和偏最小二乘模型,定量反演微山湖水体区总悬浮物浓度和浊度。研究结果表明,微山湖中水生植物以光叶眼子菜、穗花狐尾藻和菹草等沉水植物为主,其中光叶眼子菜/穗花狐尾藻和菹草的空间分布和物候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水生植物在不同物候期内对水质具有不同的指示作用;微山湖水体总悬浮物浓度和浊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变异性,基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监测微山湖水体总悬浮物浓度和浊度的时空变化规律。本文提出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监测方法为草型湖泊水质监测的业务化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遥感;草型湖泊;水生植物;时谱曲线;物候;遥感监测;高分一号;HT-1   
      710
      |
      384
      |
      8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2728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董新宇,李家国,陈瀚阅,赵磊,张黎明,邢世和
      2019, 23(6): 1269-1280. DOI: 10.11834/jrs.20198073
      无人机遥感影像林地单株立木信息提取
      摘要:针对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提取单株立木信息的限制性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自动单株立木信息提取方法。对原始无人机影像进行光谱信息增强处理以突出局部细节特征;通过引入DBI指数自动化确定K-means聚类方法的最优聚类数目,进而对影像像素进行标记;通过利用高斯马尔可夫随机场模型进一步对影像进行分割;使用数学形态学算子等方法对分割结果进行后处理得到单株立木树冠信息,通过图像几何矩原理计算得到单株立木位置以作为其识别的依据。结果表明,应用该提取方法,油松林区和樟子松林区单株立木识别总体精度分别为89.52%和95.65%、单木树冠提取精度分别为81.90%和95.65%,均具有较好地适用性。该方法不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预和先验知识的输入,大大提高提取方法的自动化程度。  
      关键词:遥感;单株立木识别;单木树冠提取;樟子松;油松;无人机遥感;高斯马尔可夫随机场   
      753
      |
      163
      |
      13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294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综述

    • 吴炳方,张淼,曾红伟,闫娜娜,张鑫,邢强,常胜
      2019, 23(6): 1053-1063. DOI: 10.11834/jrs.20198156
      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20年
      摘要:面向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需求,1998年中国科学院建立了“中国农情遥感速报系统”(CropWatch),持续运行20年后,现已发展成为“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CropWatch)。本文重点论述了2013年建立参与式全球农情遥感监测云平台(CropWatch-Cloud)以来,所采用的农情监测体系、可定制的农情监测云平台理念以及CropWatch-Cloud在国内外的应用推广情况,介绍了技术方法与农情信息服务方式的创新与进步带来的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系统总结了全球农情遥感速报系统发展的农情监测指标、农情预警能力、作物长势综合监测方法以及众源数据支持的作物面积监测方法,论文进一步阐述了CropWatch未来的发展方向,借助众源地理信息、大数据技术等的发展,打通从地块—村—镇—县—市—省—国家—全球的体系化全链条监测,满足从农户到政府决策部门对农情信息的差异化需求。  
      关键词:遥感;全球农情遥感速报;农情监测;云平台   
      672
      |
      218
      |
      10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353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万昌君,吴小丹,林兴稳
      2019, 23(6): 1064-1077. DOI: 10.11834/jrs.20198327
      摘要: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分析对于了解和掌握地表的规律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地面站点观测、实地调查等传统方式获取数据,对地理要素进行时空变化分析是最常用的方法。但该类方法往往表现的是“点尺度”观测,不能在大尺度情况下准确地反映地表的时空变化信息。遥感卫星能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获得空间连续的对地“面尺度”观测数据,然而其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使其获取的地表信息仍十分有限。同时地表的空间异质性和个别地表短时间内的快速变化,使得利用遥感数据对地理要素进行时空变化分析时,时空变化分析结果会随观测尺度而发生改变。本文从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两方面综述遥感数据时空尺度对地理要素的时空变化分析产生的影响和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总结了减小时空尺度对结果不确定性影响的现行方法。可以通过多源遥感协同观测和反演、尺度转换、空间建模等方法减小空间尺度引起的不确定性;通过联合多时相遥感数据的方法减小时间尺度引起的不确定性。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所观测地理要素的实际情况,综合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  
      关键词:时空尺度;时空变化;地理要素;地表异质性;遥感;多源数据   
      699
      |
      188
      |
      9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3192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徐聪辉,李彩
      2019, 23(6): 1078-1090. DOI: 10.11834/jrs.20198078
      摘要:水体体散射函数是描述水体中光在各方向散射特性的一个重要的固有光学参数,对水色遥感、水环境监测与保护、海气交互过程研究、水下军事目标跟踪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体体散射函数测量尤其是覆盖0°—180°范围的广角体散射函数测量技术起步较晚,直接测量难度较大,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棘手的科学难题。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广角水体体散射函数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对于广角体散射函数测量技术,从原理上大致可以分为单一探测器转动式、多个固定探测器阵列式以及面阵CCD成像式等3大类,对不同测量原理下的测量技术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广角水体体散射函数测量技术在海洋生物光学、气泡跟踪、水色遥感等方面的相关应用进展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对未来广角水体体散射函数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广角;体散射函数;测量技术;水色遥感;水环境监测   
      568
      |
      155
      |
      2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3776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 黄荣永,余克服,王英辉,刘嘉鎏,张惠雅
      2019, 23(6): 1091-1112. DOI: 10.11834/jrs.20198110
      珊瑚礁遥感研究进展
      摘要:珊瑚礁是生物多样性和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海洋生态系统之一,对人类社会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而珊瑚礁又是中国南海主要的国土类型,国家因此越来越重视对南海珊瑚礁的规划、管理、建设与保护。珊瑚礁的调查与探测则是进行珊瑚礁活动的基础与依据,而遥感则在珊瑚礁的大范围探测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所以国内外已经存在很多利用遥感对珊瑚礁进行调查与探测的研究与应用。本文将按照被动遥感和主动遥感的顺序,客观地阐述国内外珊瑚礁遥感研究与应用的进展,探讨珊瑚礁遥感研究与应用的发展趋势,并尝试总结中国珊瑚礁遥感的机遇和挑战。其中被动遥感包括珊瑚礁地形与水深的遥感、珊瑚礁底质与地貌的遥感、珊瑚礁岸线变化与稳定性的遥感以及珊瑚礁环境的遥感等,而主动遥感则包括珊瑚礁水深的机载激光雷达遥感、珊瑚礁地貌的船载声学遥感和珊瑚礁地形的星载微波遥感等。结果发现,国内珊瑚礁遥感研究与应用的整体水平落后于国外:虽然在部分数据处理方面具有比国外更先进的技术,但相应的应用基础研究仍然达不到国外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国内的珊瑚礁遥感研究仍需要鼓励珊瑚礁学者更多的参与与合作,以便在硬件设备和数据处理等方面加强针对珊瑚礁遥感的研究,进而融合多种手段而实现珊瑚礁遥感的工程化应用。  
      关键词:海洋;地貌;珊瑚礁;遥感分类;水深探测   
      587
      |
      359
      |
      23
      <HTML>
      <网络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5172817 false
      发布时间:2021-06-07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