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期

    最新研究进展显示,专家提出了一种多源卫星数据反演湖泊水色指数FUI的一致性校正方法,显著提升了色度角与FUI反演结果的一致性,为多源卫星数据协同反演湖泊水色参量提供重要方法依据。

    谭章茹, 王胜蕾, 李俊生, 张方方, 张兵

    DOI:10.11834/jrs.20255037
    img
    摘要:湖泊水体颜色作为水体光学特性的直观反映,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气候变量。近年来,基于卫星遥感反演湖泊水色的Forel-Ule指数(FUI)被广泛用于指示大区域湖泊生态与水质的时空变化。多源卫星协同观测可显著提升观测频率和时空覆盖范围,但其反演一致性问题亟需解决。本研究以青藏高原6个典型湖泊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 5/TM、Landsat 7/ETM+、Landsat 8/OLI和MODIS地表反射率产品,提出一种多源卫星数据反演湖泊水色指数FUI的一致性校正方法,以校正卫星光谱响应函数及地表反射率产品系统偏差导致的色度角和FUI反演差异。首先,采用水体模拟数据集的多项式校正方法,对各卫星传感器可见光波段反演的色度角进行光谱响应校正;其次,利用在6个湖泊获取的112,830组地表反射率同步观测数据对,构建MODIS与Landsat TM、ETM+、OLI反演色度角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交叉定标校正;最后,基于同步观测数据对及长时间序列FUI多源数据反演结果,系统评估校正前后多源卫星数据在像元尺度和时间序列尺度上的一致性。结果表明,校正后色度角与FUI反演结果一致性显著提升(R²>0.95,MAPE<10%),且4种卫星数据反演的湖泊年均FUI变化趋势一致。本研究为Landsat TM、ETM+、OLI与MODIS多源卫星数据协同反演湖泊水色参量提供重要方法依据。  
    关键词:水体颜色;多源卫星遥感;光谱响应函数;一致性校正;色度角;Forel-Ule指数(FUI);水体反射率;青藏高原湖泊   
    3
    |
    0
    |
    0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074430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23
    非洲森林损毁研究取得新进展,专家构建决策树规则分类框架,揭示人为因素是主要驱动力,为森林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刘文迪, 张肖, 刘良云

    DOI:10.11834/jrs.20254590
    img
    摘要:明确森林损毁成因对于制定森林保护政策至关重要,当前准确且全面地识别森林损毁驱动因素仍面临巨大挑战。本文选择森林损毁现象严重、驱动因素多样化的非洲,采用全球30 m地表覆盖动态监测产品、人类足迹数据、火灾数据、森林管理数据、气象数据等多源空间数据集,构建了基于决策树规则的森林损毁驱动因素分类框架,将非洲森林损毁归因于五种人为因素和三种自然因素。基于目视解译样本的精度评估结果显示,驱动因素分类结果的总体精度约95.38%。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2000至2020年间非洲近86.73%的森林损毁由人为因素导致,且这一比例持续上升,而自然因素仅占13.27%;(2)农业用地侵占和林业砍伐是最重要的两类驱动因素,分别导致了44.02%和11.40%的森林损毁;(3)几乎所有人为因素导致的森林损毁速度都翻倍增长,并呈现加速趋势。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更具针对性和更有力的森林保护行动,以实现2030年之前遏止森林面积持续下降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键词:森林损毁;驱动因素;遥感;决策树;非洲;时间序列;农业用地侵占;林业砍伐   
    4
    |
    0
    |
    0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074318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23
    在海洋遥感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推动了人工智能海洋学体系的形成,为海洋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李晓峰, 王浩宇, 杨晓峰, 徐青, 管磊, 高乐, 张旭东, 任沂斌, 刘颖洁, 陈万泰

    DOI:10.11834/jrs.20254403
    img
    摘要:在过去的40年里,遥感技术不断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海洋观测,并将其数据带入了大数据时代。如何高效、准确地处理和分析海洋大数据并基于海洋大数据解决实际问题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人工智能(AI)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许多深度学习(DL)模型已经出现,在大数据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中变得普遍。人工智能与海洋遥感技术结合,推动了海洋的多个领域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人工智能海洋学体系。本文回顾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遥感应用中取得的重要进展,重点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参量反演、海洋次表层数据重构、海洋遥感超分、海洋遥感图像信息提取方面的所建立的高效模型。最后,文章对人工智能在海洋遥感中的应用下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分析。  
    关键词:海洋遥感;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海洋参数反演;超分辨率技术;三维海洋场重建;海洋信息提取   
    22
    |
    14
    |
    0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053702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报道聚焦农作物早期分类研究,梳理了2014年以来的相关研究进展,为理解农作物早期分类的方法与策略、把握早期分类的难点与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陈晋, 刘天禹, 石茜, 董金玮, 陈洋

    DOI:10.11834/jrs.20255017
    img
    摘要:及时、准确地获取农作物种植空间分布信息,对于作物生长监测、粮食产量预测、农业生产规划与管理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数据支撑。当前,农作物季后分类研究已难以满足上述需求对于时效性的要求,逐步向农作物早期分类任务进行探索。为明确农作物早期分类研究的切入点和发展方向,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CNKI数据库检索并梳理2014年以来农作物早期分类的相关研究。从数据及预处理方法、样本选择、特征选择、分类策略以及精度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识别了当前研究中尚待解决的诸多难点问题,提出早期数据重建与补充、早期特征增强以及可靠样本优选等方向是未来农作物早期分类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可为理解农作物早期分类的方法与策略、把握早期分类的难点与发展方向、推动农作物早期分类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遥感;农作物识别;早期分类;时间序列;关键物候期;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14
    |
    14
    |
    0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053698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21
    资源一号02E卫星热红外载荷采用双向加密采样技术,实现影像超分辨率重建,有效提高分辨率,为遥感领域提供新解决方案。

    王密, 赵泉, 谢广奇

    DOI:10.11834/jrs.20254278
    img
    摘要:资源一号02E卫星的热红外载荷是中国首个通过“双向加密采样”的方式支持影像超分辨率的遥感载荷。与SPOT-5通过2帧加密采样的模式类似,资源一号02E在SPOT-5加密采样模式的基础上,再获取仅在沿轨方向偏移0.5个像素与仅在垂轨方向偏移0.5个像素的2帧影像,即可以获取4帧存在半像素相对偏移的影像。本文详细介绍了资源一号02E热红外载荷的加密采样的原理与方法,验证了该模式超分辨率的效果,提出了一种顾及硬件特性的最大后验概率(MAP)超分辨率方法。在双向加密采样的硬件基础上,引入了观测方程模型和MAP方法实现影像超分辨率重建。本文使用资源一号02E的真实热红外加密采样模式数据进行了2倍超分辨率的验证分析,实验表明双向加密采样的硬件模式相比常规成像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分辨率。本文算法分别优于仅考虑硬件特性的双向加密上采样与仅考虑软件算法的传统MAP超分辨率方法,是一种软硬件结合的有效超分辨率方法,获得的超分辨率图像目视清晰,在保持较高信噪比的同时重建了影像的高频细节信息。  
    关键词:热红外遥感;资源一号02E;超分辨率;双向加密采样;最大后验概率   
    5
    |
    6
    |
    0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053694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21
    中国城市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吴志峰, 曹峥, 郑子豪, 张棋斐, 黄晓峻, 刘广源, 谭秀娟, 郭颖锋, 李加悦

    DOI:10.11834/jrs.20254442
    img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对城市管理与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遥感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应对城市管理和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城市遥感通过分析遥感影像,获取城市及其周边区域的地理信息,实现对城市发展的动态监测与管理。其高时空分辨率、大范围覆盖、多维度数据融合的特点,使其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灾害应急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系统回顾了近40年来中国在城市遥感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城市遥感的基本定义与内涵特点,并对中国城市遥感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划分,进而对城市遥感应用的典型领域与场景进行了梳理,分别包括:土地利用与城市空间结构检测、城市环境监测与管理、灾害监测与应急响应、社会经济发展分析。最后,本文探讨了城市遥感未来的发展方向与面临的挑战,从数据、模型与方法三个角度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遥感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何更好地解决数据管理、处理精度及多尺度协同等问题,将是城市遥感领域未来研究的关键。通过全面梳理与分析,本文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一份关于中国城市遥感的系统性综述,期望为未来研究与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城市遥感;遥感技术;感知平台;城市应用;未来发展;挑战   
    23
    |
    12
    |
    0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053690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21
    遥感技术发展迅速,高光谱图像和深度学习模式识别算法不断突破,图神经网络在高光谱遥感图像解译中发挥重要作用,为遥感领域研究提供新方向。

    李军, 余龙, 段依琳, 卓莉

    DOI:10.11834/jrs.20254290
    img
    摘要: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多样化的遥感数据,高光谱图像作为其中光谱分辨率最高的类型,一直是对地观测各项应用的重要数据源。而在计算机视觉领域,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模式识别算法也不断发展和突破,这为高光谱遥感相关应用提供了更有效的技术手段。其中,图神经网络是近年来在高光谱遥感图像解译任务中被广泛利用的有效方法,可以在少量标记样本下利用样本间潜在关系挖掘局部和全局的上下文信息,生成高精度的分类结果。本文从现有研究中总结了最常用的几种图神经网络框架,通过分解每种框架的结构来分析文献中方法的特点,并对这些方法整理归类。本文从图连接、图节点、网络模型三个角度分析遥感领域中的图神经网络方法,分别依据连接的空间范围、节点的信息层次、模型的不确定性将已有研究成果归类。另外,本文介绍了图神经网络在不同模态数量、不同标记数量下的高光谱遥感图像分类应用。最后,本文分别从深度图网络、结合其他深度学习技术、基于图神经网络的大模型3个方面总结和展望了图神经网络的前沿技术,为今后图神经网络在遥感领域的研究提供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高光谱遥感;分类;图神经网络;图卷积网络;深度学习   
    11
    |
    4
    |
    0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053686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21
    最新研究揭示红树林遥感技术在碳储存和气候变化领域的重大进展,为全球红树林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王俊杰, 李清泉, 邬国锋

    DOI:10.11834/jrs.20255003
    img
    摘要:红树林在碳储存和气候变化减缓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功能。随着国内外对红树林保护意识的提升,以及遥感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红树林遥感领域的研究成果显著增加。文献检索发现仅18.7%的SCI论文关注红树林定量遥感,且缺乏该领域的系统总结。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分析与文献综述,系统梳理红树林定量遥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与1996年—2012年相比,2013年—2024年间各类定量遥感参数的研究呈现出爆发性增长,并且研究的参数类型逐步多样化,从传统的生物物理参数(地上生物量、树高和叶面积指数(LAI)),扩展到包括营养元素和等效水厚度等生物化学参数,以及生产力、物候、光合作用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参数。地上生物量(或碳储量)研究最多,其次为树高、LAI、叶绿素含量以及营养元素含量。(2)遥感数据源多样化,且研究者越来越注重不同遥感传感器性能的对比分析,以及多源遥感数据的耦合应用,提升了各类参数的反演精度。(3)反演模型以机器学习模型为主,RF和XGBoost已成为当前红树林定量遥感反演中的主流方法,物理模型研究不足。(4)研究的空间范围已逐步扩展至全球尺度和单木尺度,为红树林健康评估和碳循环研究提供了不同层次的重要数据。(5)红树林定量遥感在健康状况、灾害评估与生态修复管理上的应用逐渐重视。未来研究应加强国家/全球尺度的红树林生物化学和生态功能参数定量遥感产品研发,构建跨尺度(上层树冠层、林下植被、根系以及土壤)的红树林立体遥感监测系统,注重红树林生态过程机理模型与人工智能模型的深度融合,为红树林的保护、恢复与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可靠的理论与方法基础,进而助力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紧迫环境挑战。  
    关键词:定量遥感;红树林;无人机;卫星影像;生物物理参数;生物化学参数;文献计量   
    8
    |
    3
    |
    0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0536421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21
    在遥感领域,专家基于2023年综述论文,进一步阐述了绿潮和金潮遥感研究的技术路线,为避免常见错误提供解决方案。

    胡传民

    DOI:10.11834/jrs.20254433
    img
    摘要:自2008年黄海浒苔大规模爆发(Ulva prolifera bloom,也称为绿潮)以及2017年东海马尾藻大规模爆发(Sargassum horneri bloom,也称为金潮)以来,用遥感手段研究这些现象的论文呈指数增长。截至2023年,至少有350篇此类论文在同行评议的专业刊物上发表。然而,由于缺乏严谨性以及诸多误解,许多研究存在很大问题,从而导致结果往往相互矛盾,为后续研究带来了诸多障碍。因此,在2023年一篇综述论文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阐述了针对绿潮和金潮遥感研究的不同需求及技术路线,从而将不同的遥感数据产品分为4类,并给出已发表论文中的一些常见错误,比如以偏概全、忽略像素解混、阈值选择错误、以及缺乏统计数据等等。这些错误对遥感和非遥感领域的专家都有重大影响:前者难以找到用于改进技术和方法的参考基准,后者则难以选择正确的遥感结果来解释其爆发机制。随着全球变暖等因素的影响,绿潮和金潮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持续爆发,从而为各种研究提供更多机遇。因此,本文建议在今后的遥感研究中以2023年综述论文提出的技术路线为参考,从而避免以往的常见错误以及可能带来的误导。  
    关键词:浒苔;马尾藻;绿潮;金潮;覆盖范围;生物量;遥感;MODIS;VIIRS;OLCI;OCI;GOCI;MSI;OLI;CZI   
    8
    |
    4
    |
    0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0536354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21
    在遥感影像智能解译领域,专家分析了双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变化检测的典型算法和最新进展,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程塨, 王光兴, 韩军伟

    DOI:10.11834/jrs.20254441
    img
    摘要:双时相遥感影像变化检测是遥感影像智能解译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分支,旨在获取同一监测区域在特定时间跨度内地表覆盖类型或地物特征的变化情况。在遥感大数据(尤其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普及与积累)和深度学习的共同驱动下,遥感变化检测技术正经历着快速演进迭代。在此背景下,本文梳理和分析了面向双时相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典型算法和最新进展,涵盖了二值变化检测、语义变化检测、建筑物损伤评估、变化描述等常见任务;进而展望了遥感变化检测的重点研究趋向,并指出了现行发展趋势下仍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双时相影像;深度学习;变化检测;文献综述   
    26
    |
    13
    |
    0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0536335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21
    在航空航天领域,多模态对齐技术为遥感数据融合提供新途径,专家分析了其挑战、现状与机遇,为对地观测任务提供解决方案。

    李树涛, 马启伟, 王志宇, 闵显文, 段普宏, 康旭东

    DOI:10.11834/jrs.20254457
    img
    摘要: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可见光、红外、光谱、合成孔径雷达等多模态遥感数据层出不穷,为资源调查、灾害监测、军事侦察等对地观测任务提供了数据支撑。然而,多模态数据在时空和语义上存在巨大差异,导致不同模态数据无法直接融合。多模态对齐将不同模态数据投影至同一空间进行关联,为多模遥感对地观测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本文依据当前遥感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应用需求,论述了多模态对齐在遥感领域的挑战、现状与机遇,分析了多模态对齐在遥感领域的应用,综述了多模态时空对齐和语义对齐的发展现状,最后结合多模遥感大数据处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对多模遥感对齐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多模态对齐;时空对齐;语义对齐;遥感场景   
    5
    |
    6
    |
    0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053630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21
    遥感机理建模是认知自然界规律的基础,也是定量遥感反演的前提。中国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对地观测体系,发射了系列国产遥感卫星。如何充分发挥国产卫星的应用效能并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已对高精度遥感机理模型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二向反射和热红外辐射方向性模型是光学遥感两类重要的机理模型,模型场景从均质地表发展到复杂地表,涵盖了叶片、土壤、冠层、以及由破碎地类和复杂地形构成的复杂地表。论文从组分尺度、冠层尺度和复杂地表尺度综述了当前光学遥感机理模型的主要进展,组分尺度模型包括叶片和土壤模型,冠层尺度模型包括连续植被、离散植被和行结构植被模型,复杂地表尺度模型包括不同地类混合和山地模型。形成了叶片—土壤—冠层—复杂地表的多尺度光学遥感机理模型体系,可解释多尺度场景的二向反射和热红外辐射方向性的基本规律。光学遥感机理模型是支撑定量遥感应用的关键,在光学载荷有效评估、观测技术改进、地表参数反演和陆面模式模拟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最后对光学遥感机理模型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闻建光, 柳钦火, 游冬琴, 卞尊健, 魏珂昕, 赵聪聪, 肖青, 杜永明, 阎广建, 范闻捷, 吴一戎

    DOI:10.11834/jrs.20255007
    img
    摘要:遥感机理建模是认知自然界规律的基础,也是定量遥感反演的前提。中国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对地观测体系,发射了系列国产遥感卫星。如何充分发挥国产卫星的应用效能并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已对高精度遥感机理模型发展提出了迫切需求。二向反射和热红外辐射方向性模型是光学遥感两类重要的机理模型,模型场景从均质地表发展到复杂地表,涵盖了叶片、土壤、冠层、以及由破碎地类和复杂地形构成的复杂地表。论文从组分尺度、冠层尺度和复杂地表尺度综述了当前光学遥感机理模型的主要进展,组分尺度模型包括叶片和土壤模型,冠层尺度模型包括连续植被、离散植被和行结构植被模型,复杂地表尺度模型包括不同地类混合和山地模型。形成了叶片—土壤—冠层—复杂地表的多尺度光学遥感机理模型体系,可解释多尺度场景的二向反射和热红外辐射方向性的基本规律。光学遥感机理模型是支撑定量遥感应用的关键,在光学载荷有效评估、观测技术改进、地表参数反演和陆面模式模拟中起着重要作用。文章最后对光学遥感机理模型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定量遥感;光学遥感;机理模型;二向反射模型、热辐射方向性模型   
    10
    |
    6
    |
    0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053627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21
    光伏潜力评估研究取得新进展,专家构建了评估框架,为光伏资源开发提供方法参考。

    陈旻, 张锴, 朱瑞

    DOI:10.11834/jrs.20254355
    img
    摘要:光伏潜力评估是衡量特定区域太阳能资源可开发利用程度和光伏发电潜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区域能源科学规划及合理利用的基础。为构建较为系统的光伏潜力评估框架,帮助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厘清评估流程并提供方法参考,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最新光伏潜力评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遥感与GIS技术在光伏潜力评估中的应用现状。研究内容涵盖从辐射数据获取、光伏布设适宜性区域评价/可利用面积确定(集中式/分布式光伏系统)、坡度坡向分析、阴影遮挡模拟到光伏潜力估算的各关键环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系统潜力评估流程进行归纳和整理。最后,结合当前光伏应用新形势,本文展望了遥感与GIS技术在光伏未来发展中的潜在作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思考。  
    关键词:太阳能;辐射数据;集中式/分布式光伏系统;光伏选址;能源规划   
    8
    |
    5
    |
    0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053607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21
    热红外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做出重要贡献。

    李召良, 唐伯惠, 吴骅, 赵伟, 段四波, 任华忠, 赵恩宇, 唐荣林, 司梦林, 冷佩, 刘向阳, 刘萌, 茹晨, 姜亚珍, 阎广建, 高彩霞

    DOI:10.11834/jrs.20254344
    img
    摘要:热红外遥感是研究地表和物体热辐射特性和变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经过60余年的发展,热红外遥感在传感器研制、热红外遥感理论与方法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并在自然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灾害应急与监测、行星资源探测、人类生命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服务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全面地了解热红外遥感研究进程和未来发展方向,本文系统性地从热红外传感器的发展历程、热红外遥感反演理论与方法以及热红外遥感应用等3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并对热红外遥感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热红外遥感;传感器;参数反演;应用;发展与挑战   
    6
    |
    8
    |
    0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053516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21
    航空遥感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和行业应用的重要手段,为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潘洁, 朱金彪, 杨宏, 张文娟, 赵海涛, 吴一戎

    DOI:10.11834/jrs.20254413
    img
    摘要:遥感是利用电磁波谱对陆表—海洋—大气要素进行非接触式的多维度信息获取。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遥感已成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和多种行业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世界科技强国的必争高地。作为对地观测技术两大支柱,航天遥感和航空遥感各有优势、不可或缺。航空遥感更易于实现高分辨率,易于实现更精细的观测。航空遥感系统具有更为丰富、更为先进的对地观测载荷,是遥感科学与技术的空中实验室,是对地观测技术创新发展之最重要的技术验证平台。本文系统总结了航空遥感技术发展历程,航空遥感系统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主要创新和应用成效,特别展望了面向“透视地球”新一代对地观测技术、遥感卫星产品真实性检验等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航空遥感技术与系统的发展趋势,以期推动航空遥感系统的更深层次科学和行业应用。  
    关键词:航空遥感系统;星—空—地协同遥感;透视地球;真实性检验;对地观测技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多模态载荷;遥感飞机   
    5
    |
    5
    |
    0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0534500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21
    在冻土参量遥感反演领域,东北典型冻土区黑土的L波段微波辐射响应特性研究取得新进展,为冻土参数反演提供重要参考。

    孙孟琦, 寇晓康, 姜涛, 靳梦杰, 闫爽

    DOI:10.11834/jrs.20254443
    img
    摘要:在冻结参量探测中,L波段穿透性更强,相比其他微波波段更具优势,但当前对于L波段微波辐射响应深度研究相对较少,冻结条件下土壤的微波辐射响应特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明晰。对此,本研究以东北典型冻土区中的黑土为研究对象,在冬季自然冻结条件下,使用频率为1.414GHz的双极化L波段微波辐射计对不同初始含水率的黑土进行近场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分析黑土在冻结过程中以及冻结后的微波辐射响应深度变化。结果发现:在冻结过程中,10%和30%含水率的土壤L波段微波响应深度均大于5cm,与此同时,土壤含水率依然对亮温起主导作用。在冻结之后,初始含水率通过影响未冻水含量进而影响L波段微波辐射响应深度,实验测得,初始含水率分别为0%(寒土)、10%的黑土冻结后微波辐射响应深度分别在100cm~105cm和50cm~60cm之间,初始含水率为20%,30%的黑土冻结后微波辐射响应深度分别在35~50cm和25~35cm之间。除此之外,实验同时证实了,在相同温度及含水率条件下,冻土微波辐射响应深度高于基于Ulaby(1981)模型计算的穿透深度。以上研究结论对于冻土参量遥感反演领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微波辐射计;响应深度;L波段;冻土;黑土   
    38
    |
    23
    |
    0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89819876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17
    在空间信息度量领域,专家提出了基于像元邻域边界方形度的分类栅格数据空间信息度量方法,有效度量分类栅格数据的空间信息。

    康乾坤, 周晓光, 侯东阳, 罗思龙

    DOI:10.11834/jrs.20254469
    img
    摘要:分类栅格数据的类别编码值仅代表语义类型,不具备数值含义,导致当前空间信息度量算法难以应用于分类栅格数据。针对此问题,本文从特征相似性与多样性视角出发,提出基于像元邻域边界方形度的分类栅格数据空间信息度量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像元邻域边界与方形之间的相似性程度,定量度量分类栅格数据中同质像元所表达的空间形态信息;通过邻域内异质像元的多样性概率熵定量度量分类栅格数据中异质像元所表达的空间结构信息;以邻域内异质像元的空间占位所能实现的最大多样性熵值作为权重,综合计算分类栅格数据的空间信息量。最后,从类别编码值的变化、热力学一致性及破碎度三方面,开展了多组对比实验与应用示例。结果显示论文方法的度量结果不受类别编码值变化的影响,与热力学一致性和栅格数据破碎度呈现强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8。实验结果与应用示例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度量分类栅格数据的空间信息。  
    关键词:空间信息度量;分类栅格数据;信息熵;几何信息;空间分布信息;热力学一致性;形状相似度;数据筛选   
    29
    |
    32
    |
    0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0152552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17
    遥感时谱理论揭示地表物体变化特征,应用于多领域,专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张立福, 张赛, 黄义翔, 王飒, 孙雪剑, 童庆禧

    DOI:10.11834/jrs.20254325
    img
    摘要:遥感时谱理论主要描述遥感数据在光谱维、时间维和空间维的信息。通过对遥感影像的时谱分析,可以揭示地表物体在不同时间尺度和光谱范围内的变化特征,进而用于各种应用领。本文对遥感时谱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方法和技术进行了总结与归纳,介绍了遥感时谱理论的应用领域和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时谱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多源数据时空一致性与数据融合研究、深度学习的时谱分析方法研究和实时与高分辨率分析研究。  
    关键词:遥感;多维数据;时谱数据集;时谱特征;时谱应用   
    26
    |
    21
    |
    0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0147398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17
    国内商业航天企业航天宏图成功发射航天宏图一号卫星,验证了其在地形测绘领域的高精度能力,为“女娲星座”业务化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张双成, 王铭辉, 杨娜, 路聚峰, 王杰, 何晓宁, 禹文强

    DOI:10.11834/jrs.20254548
    img
    摘要:2023年3月30日,由国内商业航天企业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宏图)运营的航天宏图一号卫星(PIESAT-1)成功发射,为国产SAR卫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作为“女娲星座”首发星,其具备高精度地形测绘、高分宽幅成像、高精度形变监测等能力。但目前关于该卫星的相关研究较少,亟须探索其真实的测图能力。本文利用星载InSAR生产DEM技术流程,针对PIESAT-1独特的“1主+3辅”车轮编队构型进行相应技术调整。首先,选取了山地、丘陵、平原三种特殊的地形为研究对象,结合PIESAT-1卫星在轨测试期间获取的单视斜距复影像干涉对(L1B)数据,利用InSAR技术提取DEM,并以ICESat-2控制点和Copernicus DEM作为参考,验证PIESAT-1的地形测绘精度。结果表明,在山地、丘陵和平原三种地形条件下,PIESAT-1 DEM产品的垂直精度均高于Copernicus DEM,RMSE值分别为4.8727m、7.8329m、0.9857m;同时,PIESAT-1 DEM产品在空间分辨率上优于Copernicus DEM产品,能够更清晰地描绘地形的细节特征;本文还考虑了植被对DEM产品精度的影响,在高植被区域,植被所产生的误差不可无视。通过本文实验表明PIESAT-1用于全球地形测绘任务时,独特的编队方式使其在空间分辨率、测绘效率、测量精度上均占据巨大优势,这为“女娲星座”的业务化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航天宏图一号;星载InSAR地形测绘;ICESat-2控制点;多基线相位解缠;DEM精度验证;植被影响   
    22
    |
    23
    |
    0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0145257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17
    风云四号B星晴空图像合成算法,为生态遥感应用提供高频次单日晴空图像。

    邵佳丽, 吴荣华, 高玲, 王志伟, 韩书新, 谢连妮

    DOI:10.11834/jrs.20254072
    img
    摘要:单日的晴空合成图像,对于日常的地表监测等业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风云四号B星快速扫描成像仪的1分钟连续成像序列数据,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二元高斯混合模型的晴空图像合成算法。算法假设固定地点反射率时序数据由云-晴空两种类型数据构成,分别满足高斯分布;在初始化云-晴空二元高斯分布参数后,贯序处理时间序列图像,判识新影像像素分属的云-晴空类型,并更新该地点云-晴空两种类型的平均值、标准差等参数;贯序处理全部日内影像数据后,以晴空类型反射率的平均值作为该地点晴空合成结果的反射率估计值。方法具有线性的时间和内存空间复杂度,晴空合成图像的有效晴空像素比例和图像信息熵逐渐增加;与典型晴空算法相比,具有更高的区分云-晴空的稳健特性和对云边缘阴影的过滤能力。较高频次的单日晴空合成图像可应用于植被、水体监测等日常业务的生态遥感应用方向。  
    关键词:晴空图像合成;FY-4B;GHI;高斯模型;水体识别;多时相遥感数据   
    21
    |
    22
    |
    0
    <HTML>
    <网络PDF><Enhanced-PDF><Meta-XML>
    <引用本文> <批量引用> 90129039 false
    更新时间:2025-04-16
0